查看原文
其他

北京疫情还处于上升期,严格管理不意味着封城|科研圈日报

科研圈 2021-04-11

“科研圈日报”主要关注科研圈与研究者个体、科研圈与更广阔的社会环境之间的重要互动。点击 这里 可以查看往期内容。



· 新型冠状病毒


北京疫情还处于上升期,不排除发病人数持续增长一定时间



6 月 17 日下午,北京市第 123 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闻发布会召开。北京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庞星火表示,北京疫情还处于上升期,考虑到新发地批发市场是北京市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物流广泛,人员密集,疫情扩散风险大,控制难度大,不排除发病人数未来还会维持一段时间。北京市自 16 日起已经将应急响应级别上调为二级。(科技日报)



三类涉疫风险人员禁止出京,严格管理不意味着封城



18 日上午,北京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第124场新闻发布会上,北京市公安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潘绪宏表示,三类人员禁止出京

 

一是全市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密切接触者、无症状感染者和有发热症状人员。

二是 5 月 30 日以来进出新发地市场和与市场工作人员密切接触的人员。

三是中高风险街乡镇人员。

其他人员坚持非必要不出京。确需离京的,要持 7 日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潘绪宏明确表示,严格出京管理,坚决阻断传播渠道,并不意味着封城。本市严禁出京的涉疫人员包括三类,防控对象明确,划分范围严格,这是对疫情风险人员的精准管控。明确全市其他人员原则上坚持“非必要不出京”,是本着对全国兄弟省市高度负责的态度,以防输出、防扩散为目标。

 

潘绪宏表示,目前本市具备核酸检测能力的机构多,检测效率高,大家确需离京的,在核酸检测阴性后即可安全出行。(新华网)



世卫组织宣布停止羟氯喹治疗新冠试验

       

图片来源:AP PHOTO/JOHN LOCHER


世界卫生组织 17 日宣布停止其“团结试验”项目中羟氯喹分支试验,理由是该药物未能降低新冠患者的病亡率“团结试验”中的研究人员将不再随机分配患者到羟氯喹分支,已经开始服用羟氯喹但在试验中尚未完成疗程的患者,可在监督医师指导下完成疗程或停止服用。

 

此前,5 月 22 日发表在《柳叶刀》的一项研究报告认为使用氯喹或羟氯喹未发现能带来收益,反而可能增加患者死亡风险。25 日,WHO 宣布暂停“团结试验”项目中羟氯喹分支试验。然而论文上线后其中的数据来源受到了学界质疑,随后《柳叶刀》于 6 月 4 日撤回了该论文,世界卫生组织也在“团结试验” 中恢复使用羟氯喹。(新华网)

扩展阅读:

两大医学顶刊撤稿、世卫组织被误导:疫情以来的首个科研丑闻



疫情通报:6 月 17 日全国新增确诊 28 例,北京新增 21 例,全球累积确诊突破 800 万例


根据国家卫健委官网通报,6 月 17 日 0—24 时,31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报告新增确诊病例 28 例,其中境外输入病例 4 例(上海 2 例,陕西 1 例,甘肃 1 例),本土病例 24 例(北京 21 例,河北 2 例,天津 1 例);无新增死亡病例;新增疑似病例 3 例,均为本土病例(均在北京)。新增无症状感染者 8 例(境外输入 2 例);当日无转为确诊病例。截至 6 月 17 日 24 时,全国累计报告确诊病例 83293 例,累计死亡病例 4634 例。

 

根据北京市卫健委官网通报,6 月 17 日 0 时至 24 时,新增报告本地确诊病例 21 例、疑似病例 3 例、无症状感染者 3 例。新增确诊病例中,海淀区 1 例、丰台区 14 例、大兴区 6 例。

 

根据世卫组织通报,截至欧洲中部时间 6 月 17 日 10:00(北京时间 6 月 17 日 16:00),过去 24 小时内全球新增确诊病例 119 759 例,新增死亡病例 5 494 例;全球累计确诊病例 8 061 550 例,累计死亡病例 440 290 例。(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



· 基础物理


XENON 暗物质探测器发现未知信号


图片来源:ENRICO SACCHETTI/SCIENCE SOURCE


6 月 17 日,XENON 协作组织的物理学家们在一个在线研讨会上报告,发现了一些可能是轴子(axion)迹象的信号轴子是一种理论预测的粒子,它来自太阳,被认为能够解释强相互作用和暗物质。虽然这些信号的具体意义还未确定,物理学家们仍然为此感到激动不已。

 

XENON 团队自 2006 年在意大利格兰萨索国家实验室(Gran Sasso National Laboratory)建立检测设备,用于搜索宇宙中的暗物质信息。此次,第三代 XENON1T 探测器在 2016 - 2019 年运行期间,在特定的能量区域检测到 285 个电子反冲信号,比预期的 232 个信号高出 3.5 个标准差。

 

这些异常信号仍未排除其他的解释,例如它可能表明中微子的磁性比预期更强;它也可能是探测器氚污染的结果,或者只是统计上的波动。XENON 的研究人员已经开始调试更大的 XENONnT 探测器,并在其他探测器实验中进行确认。(Science)



· 神经科学


中国科学家新研究解析人类自闭症和强迫症的神经环路机制


近日,《美国精神病学杂志》发表中国科研人员的一项研究,通过整合灵长类动物模型和临床精神疾病患者的功能磁共振影像数据,进一步解析人类自闭症和强迫症的神经环路机制

 

研究人员将人类自闭症相关基因 MECP2 导入到猕猴基因组中以模拟人类自闭症,随后利用磁共振影像技术对转基因和野生型猕猴进行脑部扫描,构建脑功能图谱。通过机器学习算法,研究人员识别出与 MECP2 基因相关的核心脑区,并将其映射到人类磁共振影像脑功能图谱上,以此构建跨物种可迁移的分类预测模型,用于人类自闭症、强迫症和注意力缺陷多动症患者的诊断分类。

 

该研究为精神疾病的影像学精准诊断提供了新证据,开辟了利用非人灵长类模型服务精神疾病的临床应用需求的新途径。(科学网)



· 微生物学


浙大学者绘制首个地球微生物共存网络



近日,浙江大学徐建明教授团队通过分析地球微生物组计划大数据,构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网络,并首次揭示了地球多种环境中微生物组间的互联模式。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微生物组》

 

当前,95% 以上的微生物无法通过人工培养,而且上万种微生物之间存在几亿对相互关系,使得不同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的复杂交互作用关系难以厘清。在本项研究中,科研人员通过构建微生物生态网络算法筛出微生物之间的交互作用,并利大数据找到微生物之间的规律,从而构建起一套计模型。由此,徐建明团队通过综合分析全球多种生存环境(土壤、植物、动物、水体等)中的微生物组数据,构建了全球微生物共存网络

 

徐建明表示,“通过这张网络,我们对微生物的关系能够更看清,为进一步理解运行机制提供了前提。”(科技日报,中国科学报)



编写:李光昭、张之典、梁珏瑜、戚译引

编辑:戚译引


——END——




▽ 精彩回顾 ▽

点个“在看”,分享给更多的小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